满满黑科技 我国首个海洋油气装备“智能工厂”长啥样?

记者10月30日从中国海油获悉,海油工程智能制造基地二期工程正式投产,标志着国内首个海洋油气装备“智能工厂”全面建成,对加快培育发展海洋能源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。

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大量应用5G、工业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,一组数据先来了解一下这个“智能工厂”。

我国首个海洋油气装备“智能工厂”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,占地面积约57.5万平方米,设计年产能为8.8万吨。核心设施包括4大智能作业车间、8大生产辅助中心和16大总装工位,码头岸线总长1631米。

攻克10项“行业首次”智能制造关键技术,建成国内首个海洋平台一体化智能制造管理平台。应用先进智能化生产设备近600台套,产线工效提升近20%,总装效率提升30%以上。

我国首个海洋油气装备“智能工厂”投产 记者探访

我国首个海洋油气装备“智能工厂”创下了多项行业纪录,它里面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黑科技,采用这种智能化的模式运营有哪些好处?

总台央视记者 张伟:这里是我国首个海洋油气装备“智能工厂”的预制车间,一块重达近10吨的钢板,经过短短20分钟,10余道工序,就加工成若干大小不一、形状各异的平台零件。零件将通过智能化的生产线,组装成近万吨的海洋装备。

在“智能工厂”生产车间里,记者看到,一台台智能化设备布满车间,海洋装备零部件的加工已经实现了高度的智能化。

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预制车间副经理 刘超:车间内共设置3条智能生产线,通过车间的生产执行系统实现智能化管控。通过数字化工单的应用,实现了上料、输送、吊装、切割、焊接等多个工序自动化和智能化,与传统的生产模式相比,施工效率提升了25%以上。

远离陆地的海洋油气装备,通常体积庞大、产品类型多,为了尽量减少海上的施工时间,零部件需要在陆地工厂进行生产加工,再像盖楼房一样一层层搭建成大型“油气工厂”后,运往海上安装。作为关键零部件,由于工艺复杂、质量要求高,大型海洋结构钢管的焊接是世界级的难题。

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制管作业部经理 马亚光:这是我们自主研制的一台双面双弧打底的焊接机器人,通过采用激光跟踪可以自动识别管件和坡口尺寸,加工精度可以控制在2毫米以内。

传统的装备制造通常在车间进行,而海洋油气装备由于体积庞大,组装工作需要在露天场地进行。

记者看到,从智能生产线下来的大型结构物正在通过900吨大型龙门吊进行吊装。成千上万的平台零部件,通过智能运输车,有序穿梭在施工场地上。

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总装作业部经理 吕宝军:相较于传统的建造模式,并且有智能化信息化的优势和赋能,整体的总装场地效率提升了30%以上。

智能制造的实现并不是软硬件的简单组合,而是需要背后强大的数智管理平台进行支撑。在基地的智能控制中心,记者看到弧形的显示屏上,实时显示着整个工厂所有的运行数据。智能工厂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可以同步生成数字“孪生”模型,以保障所有产品都可以追根溯源,全面支持后续产品的应用及运维工作。

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系统运维部经理 矫健:通过数字技术与工业技术的融合,实现了项目柔性排产、自动化产线执行、安全无死角监控、直观可视质检、远程无障碍集控的生产全流程智能化。

目前,我国海洋油气装备制造产业正处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,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正推动传统制造业到智能化制造的转变,带动了产业协同创新,有效促进了海洋油气工程行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。

  • 1
  • 2
  • 下一页
  • 全文阅读
© 版权声明
评论 抢沙发
加载中~
每日一言
不怕万人阻挡,只怕自己投降
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, I'm afraid their surrender